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开卷有益 | 2008-11-08

“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至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
——著名文学家郁达夫

“戚少保南塘,武功将略,垂诸史册。而偶为吟咏,亦超放自如,有郑都官、罗江东笔致。”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

“盖自东南用兵以来,军威未有如此之震,军功未有如此之奇者。”
——明代将军谭纶

第一节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出生将门,深受父亲的熏陶及教诲,深深了解身为武人所必备的文武二道。自小勤学苦练,立志疆场,保国卫民。面对猖狂的倭患, 他深恶痛疾, 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他所率领的部队所到之处让倭寇闻风丧胆,被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老来得子 取名“继光”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戚继光的父亲同样是一位正直、清廉的人。他对戚继光的教育和影响可以说是让戚继光受用终生。戚景通,字世显,他治军严明、精通武艺,有着丰富的军事知识,并且为官清廉,从不接受额外的馈赠,亦不对权贵阿谀奉承。

>继承袭职之后,曾被提升为都指挥和大宁府都指挥使等职,虽然平步轻云,但家境依然清贫。升任江南运粮把总后,人人视为肥缺,第一次运粮进太仓,按老规矩,运粮把总必须给仓官送礼,以免受仓官的刁难,戚景通宁可受刁难也不肯行贿,因而遭到罢绌。

戚继光出生那年,戚景通业已56岁,老来得子,使得其高兴不已。戚继光的名字就是寄托着父亲的厚望。之所以取名继光, 是由于戚继光出生之际,夜半的天空繁星闪光, 第二天清晨,朝霞映照着鲁桥,与房前的红枫及苍松辉映,戚景通便将这自然界的景象与这位初到人世男孩的未来联想起来。“继光”,是希望儿子成人之后能继承光大先祖业绩。

因此,对于戚继光,他施与严格的教育,从小就授其读书、识字、习武,灌输其为国尽忠之观念。戚继光的性格,最主要是受了其父的影响。戚继光深受父亲的熏陶及教诲,深深了解身为武人所必备的文武二道。同时,在生活上父亲对戚继光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严以要求 授之文武

戚继光9岁时便经常以泥土碎石为垒,削竹子为旗杆,以纸旗为号,指挥颇有条理。12岁时,一次,戚景通装修房子,命工人建四户两楹以作为新居。按规定将门之家可装十二扇雕花门户,因此工人跟戚继光说:“公子可请为十二户,以壮观瞻”。

戚继光听了他的话后,就去问他的父亲,没想到反遭到父亲的斥责:“尔小子何得贪营华屋,尔能立身守此,以奉祭祀,聚族于斯,使吾不得罪于先人,足矣!不然,即此四户,亦将不保。”戚继光听后大吃一惊,忙问:“立身何在?”他父亲说:“在读书。读书在识忠孝廉洁。否则,无用!”

此外,还有一次戚继光穿着一双很讲究的丝履,马上遭到戚景通一顿训斥,指责他小小年纪便如此奢华,成人后岂不变本加厉,将来成为将官,岂不侵吞兵士粮饷。尽管事后明白那丝履是外祖父所赠,母亲王氏要他穿的,但戚景通仍命之脱下。

严格的家教,使戚继光自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通晓经史大义。16岁时,有乡人见戚家生活困苦,就对戚继光说:“你的父亲能给你留下什么呀?”事后戚景通知道后,把戚继光叫到跟前问:“你信别人说的我没有什么可留给你的吗?我所留给你的是让你献给皇上的,那可是巨大的财富啊!”

青少年时代,戚继光并非在安逸中度过。10岁那年,母亲王氏去世,家庭生活更加拮据;17岁之时,戚景通深染重病,命戚继光入京袭官。临行时,父亲对他说:“吾家产变卖,尽在于此,尔须慎用。”戚继光看着病重的父亲坚定的说:“我一定光大你老人家所留下的‘财富’,怎么敢轻易使用呢。”左邻右舍都对这段对话感到惊讶不已。

“国士”之风 “将才”之道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戚景通去世了。第二年戚继光世袭了登州指挥检事后,展开了他的军旅生涯。由于山东一带在当时尚称平静,指挥检事这一职务并无太多繁重之任务,戚继光除了一般性的公务外,就是练兵、读书。他想趁年轻之时,能有所作为。后来他考中了武举,在京城这位23岁的有为青年,品德出众,才华横溢,当时已被人们称为“国士”,由朝廷记录为“将才”。许多朝臣期待他为国家建功利业。

戚继光回去后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沿海的御倭防务。面对倭寇的横行,戚继光愤慨地赋诗说:“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说到倭寇,他们其实是日本内战中失败的武士和一些失去生计的人。他们在元末明初驾着海盗船只,到我国沿海进行抢掠。明朝初年,由于社会安定,海防巩固,倭患尚未酿成大祸。明朝中期以后,特别是在嘉靖年间,随着政治的腐败,海防的松弛,倭寇的侵扰日渐猖獗。他们同明朝治海奸商、海盗等相勾结,不时窜犯我国东南沿海,有时甚至闯入内地,烧杀淫掠,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虽然倭寇此时已非常猖獗,势力也不断扩大,但翻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书卷,我们中华民族向来都是英雄辈出的,每当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刻,都会有时代的英雄挺身而出,以民族的大义来带领民众去反抗侵略和压迫。这次的倭患同样造就出了我们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倭寇闻其名后纷纷闻风丧胆,称戚继光为“戚虎”。

第二节 闻风丧胆“戚家军”

戚继光被调往浙江任参将后,他针对沿海卫所废弛﹑军令难行﹑战斗力低的情况,在胡宗宪支持下,亲去义乌等地招募矿夫﹑ 农民4千多人,训练成著名的“戚家军”。他针对倭寇创造了一种叫做“鸳鸯阵”的战术, 这种战术就是将盾牌、长枪、叉、钯、刀、棍等长短兵器相互配合, 使其能各尽所长。经过严格的训练,这支部队很快成为英勇善战的精锐之师,令倭寇闻风丧胆。

三箭震军 重组“戚家军”

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倭寇进犯龙山,浙江几路明军共同前往抵御。倭酋骄纵,根本不把明军放在眼里,他们兵分三路,在三个倭酋率领下,气势汹汹地冲上来。数量上远远超过敌人的明军竟然抵挡不住,连连败退。戚继光见势,忙跳上一块高石,张弓放矢,一连三箭射倒三个倭寇,稳定了明军阵脚,溃散的明军重新集结,杀退了倭寇。

通过这次战斗,戚继光深切感受到要平定倭寇,靠这支贪生怕死的军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一支像“岳家军”那样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精忠报国的新军。于是决心重新招募新兵, 组成一支新的军队。嘉靖三十八年九月,戚继光亲自来到浙江义乌,以爱国大义号召当地群众出山应募。当地乡团也在戚继光的感召下纷纷加入新军。他在义乌共招募新军四千多人,带回绍兴。

戚继光的募兵原则是只收农民而不收城市居民。他认为来自市井的人都属于狡猾无赖之徒。 这种观点,虽然有它的片面性,但从实际看,在城市中有固定职业的人是极少自愿从军的。土兵为社会所普遍轻视,其军饷也相当微薄,城市中的应募者绝大多数只是把兵营当作解决食宿的救济所,一有机会就想另谋高就

这样的士兵如何能指望其奋勇杀敌以至效死疆场?所以戚继光订立了一条甄别应募者的奇特标准:凡属脸色白皙、眼神轻灵、动作轻快的人一概拒之门外。因为这种人几乎全是来自城市的无业游民,实属害群之马,一旦交锋,不仅自己会临阵脱逃,还会唆使周围的人一起逃跑,以便一旦受到审判时可以嫁祸于这些言辞钝拙的伙伴。

可见,戚继光作为军队的最高指挥者,确实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用自己的独到见解制订出了独特的征兵条件。真有点像现在导演选演员。个个都是精挑细选,每一个都得符合军队中不同的位置,能够担任自己的责任,这样精挑细选出的“演员”,在这位教导有方的“导演”指挥下,定能上演一出惊天动地的好戏。

德才兼顾 打出声威

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之所以能威振东南、流芳千古,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他们具有良好的军人素质和高尚的武德情操。

在征得符合标准的士兵后,戚继光首先是进行武德教育,以“岳家军”为榜样,以“安国保民”为宗旨;其次是阵法、战术、武艺等武功训练。从武德到武功,戚继光都亲自讲授。

与此同时,戚继光还对这支新军进行严格的纪律训练。他教谕士兵:“兵是杀贼的,贼是钉百姓的,百姓们岂不是要你们杀贼, 即使你们不肯杀贼,守军法,不扰害他, 如何不奉承你们?”“你们在家,哪个不是种田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的苦楚艰难,即当思量今日食之不容易,又不用你耕种,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杀贼保障他们,养你何用?”

对于违反军纪,破坏军规,损害百姓利益的行为,不管是谁,他都严惩不贷。因此,凡部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快睹威颜者道路充塞”,并“淅米而炊、扫榻以款,士卒如大宾贵客”,戚继光的军队深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们把他的军队称为“戚家军”。

在军事战术上,戚继光也是潜心钻研的。他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山水不便长驱驰骋的地理条件和倭寇长于设伏、冲锋和短兵相接的战术,创造出一种有名的“鸳鸯阵”;以12人为一队,前一人是队长,后面两人执藤牌,两人执狼筅,4人持长枪,后2人是镗钯手兼火箭手,最后1人是伙夫。长短兵器迭用,刺卫兼顾,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

他率这支重新历练后的戚家军在浙江先后取得高家楼、龙山、缙山、乌牛、松浦、鉴云诸捷,使倭寇闻风丧胆,立刻扭转了战局。连当时妒功忌贤的兵部侍郎、浙江总督胡宗宪也称这是“自有倭以来,未有若迩来数捷之痛快人心者”夸赞戚继光“勇冠三军,身经百战,累解桃诸之厄,屡扶海门之危”“且任劳任怨,挺身干事,诚无出其右者”。同僚们称赞戚继光“批亢捣虚,彼且畏之如虎;除凶雪耻,斯民望之如云”“岂直当今之虎臣,实为振古之名将。”

第三节 刀光血影战台州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五月, 1万多名倭寇大举进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戚家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运用偷袭、伏击、快速奔袭等战法,打得倭寇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戚继光率部九战九捷,取得台州大捷。这场战役歼敌六千余人,使倭寇遭到致命打击。从此倭寇们心惊胆战、闻风丧胆,给戚继光取了个名字叫“戚老虎”。

巧识诡计 兵胜台州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五月,倭寇集结约1万余人, 聚集于宁波、绍兴以外海面,伺机入犯。倭寇知台州有备,闻风逃窜, 继而于19日在奉化的西凤岭登陆, 当晚进至宁海以北的团前进行大肆劫掠,企图吸引明军主力,尔后乘虚入犯台州。这种声东击西的战术还敢在中国人面前卖弄,他们难道不知道我们中国人是这个战术的祖先吗?更何况戚继光是从小熟读兵书的,这不就等于在姚明面前打中锋有点太自不量力了吗!

戚继光很快就识破了倭寇的诡计,自己于22日立即亲率主力前往宁海,并进行了军事部署:以一部守台州,一部守海门。戚家军行军迅速,到达宁海时,已开始烧杀掳掠的倭寇被扼住去路,双方在龙山展开第一次决战,倭寇大败,流窜至雁门岭。

雁门岭在温州以西,地势显要,倭寇凭险而守。第二次攻势于是展开,在激烈的战斗结束后,戚家军拿下了雁门岭。在拿下雁门岭的同时,另一股倭寇趁虚而入,向台州进攻,台州县城岌岌可危,戚继光立即率领在温州的戚家军回身增援台州县城。

27日中午,戚家军疾驰到达台州城下,倭寇亦进至距城两里的花街。戚家军将士奔驰70里,亦来不及进餐,即投入战斗。倭寇以“一”字阵迎战,戚继光亲临前线督战,令前锋以火器轮番齐射,其他部队遂乘势冲锋。一倭寇头目左手持矛,右手操刀妄图率兵反扑。戚继光脱下所穿银铠说:“有能首枭此贼,即以此铠酬之,为首功。”壮士朱珏应声而出,挥臂直冲,迅速将此倭首杀死,又连杀7倭。

此时,倭寇故意将金银财宝散落在地上欲吸引戚家军捡拾,但由于戚家军军纪严明,没有人会在战斗中捡拾金银财宝,使得倭寇白费心机。戚家军军心奋勇,猛打直追,击敌40余里,倭寇溃不成军,戚家军“五战五胜”“共斩首380级,生擒巨酋二,俘其漂溺无算”。 <

同时,戚家军还救出被掳民众5000多人,而自己只阵亡3人。戚继光部将陈大成、王如龙乘胜追击一路追杀到瓜陵江,将这一批倭寇全数歼灭。

这一战打得相当漂亮,获胜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昂的士气,且戚继光指挥灵活,戚家军行军迅速,出击之时火兵尚在做饭,全胜收兵之时饭恰好煮熟。真有点三国关羽大战之后回营酒尚温的味道,真是大将的风范,洒脱,从容!

九战九胜 平息倭寇

台州大捷之后,另一股倭寇的势力又从圻州来袭台州,屯扎在城东的大田,戚继光认为这是一个消灭倭寇的机会,立刻集结1500人进击大田,但倭寇坚守不出,又逢大雨,未能交锋。

后来,倭寇眼见台州已有防备,便于戚家军到达的第三天,抄小路走仙居,准备进攻处州。戚继光早已预料倭寇必定会取道上峰岭,便派一部于上峰岭设伏,再派一支小部队尾随倭寇;戚继光为了避免伏兵暴露,令士兵每人手持松枝一束,遮蔽身体。

倭寇首领先登上峰岭,眼见四周都是苍松,不见有兵,遂命其余倭寇过岭。等待倭寇部队通过一半,忽然炮声一响,戚家军自山坡上冲出,顷刻间倭寇跌落山谷者、被杀死者不计其数。戚继光不仅有战神关羽当年的风采,而且料事如神的智慧也可以与当年的军师诸葛亮相匹敌。

经由这几次的战斗,浙江的倭寇主力几近消灭殆尽,被杀死者、溺死者多达五、六千人,其余倭寇闻风丧胆,纷纷逃散。台州战役之后,浙东倭患大大减轻。是年五月,自宁海逃跑的倭寇聚众3000多人在长沙(今温岭东南)登陆。戚继光水陆并进,于20日突袭倭寇。倭寇大部被歼,只有300余人乘船逃跑,后被戚继光所遣水军消灭。此战缴获兵器3240件、船只11艘,解救百姓1200余人。

此时,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也在宁波、温州一带大败倭寇。戚家军威名远扬,倭寇闻声无不惊惧溃逃。同时,由于戚继光抗倭有功, 被升任都指挥使,并又新募兵士3000名, 使戚家军增加到6000名。有了这样一支军队, 浙江的海防更加巩固了,倭寇们心惊胆战, 给戚继光取了个名字叫“戚老虎”,并惊叹:“戚虎来矣!今而后始知犯华之不利也。”浙东倭患也即告平息了。

第四节 智勇并施,扫平倭患

在荡平倭寇的最后几年中,戚继光因为战功卓越,升任为都指挥使。与此同时,倭寇变得更加的狡猾而且行踪飘忽,针对这些情况戚继光用他的智慧创造了对付倭寇的独特战术和阵法,他率领他的戚家军在福建境内一次次挫败试图反扑的倭患,直至完全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这其中更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戚继光文武兼备的风采,尤其是那些变幻莫测的计谋。真不愧“一代儒将”的美名。

入闽缴寇 巧破浅滩

公元1562年戚继光被调往福建平倭。这一年的农历7月,他率领6000戚家军,从温州的平阳披荆斩棘,穿越300里的偏僻小路,进入福建。侵扰福建的倭寇,主要集中在横屿、牛田和林墩三个据点。横屿是倭寇的大本营,而倭寇的头目则在林墩扎营。

8月,戚继光决计先破横屿,再乘胜破牛田,最后捣毁林墩的寇巢。横屿是宁德县城东北的一个小岛,离岸十里,四面皆水路险隘,岛上建有木城,周围还构筑许多坚固的防御工事,1000多名倭寇结营于此,凭险据守。附近的宁德、福清还有1万多名倭寇,他们互相应援,很难对付。

戚继光先命张谏、张岳在横屿西、北陆上布阵,防止倭寇上岸;又命张汉水师在横屿东部海面游弋,防止倭寇从海上逃窜;同时,戚继光采用“硝枝弱干”的办法,先发兵进攻横屿对岸的张湾,并张贴告示实行招抚,迫使1000多名倭寇的胁从分子缴械投降。

接着戚继光挥师东进,直攻横屿。从海岸到横屿,中间连着一处浅滩,涨潮时滩没水中,一片汪洋,落潮时水退滩出,又是一片泥泞,极难通过。但这些对于勤于动脑、善于创造的戚继光来说是不算什么的。经过研究戚继光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来克服这种特殊的环境。

一个清晨,戚继光命令士卒每人背一捆草,把草铺在淤泥上匍匐前进,每个士兵都带上草束,乘着落潮,铺在泥滩上,匍匐前进,这样他们就顺利的渡过了这片泥泞的浅滩。戚家军奋勇冲上小岛后,有的施放鸟铳,有的挽弓射箭,有的投掷标枪,有的挥舞狼筅(狼筅,用长竹竿做柄的武器,前部留有密枝,梢部装有利刃。)、腰刀,同倭寇展开了肉搏战,不到半天工夫,横屿倭寇被歼无遗。

麻痹敌人 奇袭杞店

中秋过后,戚继光又率领军队南下福清,直指牛田。牛田在福清县城东南30里,靠近海边。它与周围的杞店、上薛、西林、木岭、新塘等据点连成一气,络绎30多里,势若长蛇。面对这种局面,为了麻痹敌人,戚继光又游刃有余的运用起了兵法战术。

他有意当众声言:“我军远道而来,需要先休整一些日子,养精蓄锐,再待机而动,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出师击敌的。”倭寇打听到这个消息,果然毫不戒备。可是就在第二天晚上,乘着天黑没有月亮,戚家军悄悄地从锦屏山开拔,快速奔袭杞店,将熟睡的倭寇斩杀殆尽。

接着,他们回师锦屏山,见有一队倭寇前来袭营,又设下埋伏,把敌人全部消灭了。然后,戚家军乘胜出击牛田、上薛等地的倭巢,戚家军喊声如雷、气势如洪。斩杀、俘虏了大批倭寇,残余倭寇纷纷向兴化逃窜。

身处险境 镇定自若

戚家军在福清稍适休整,九月中旬又开始了新一论的进攻,向兴化府城(今福建莆田县)挺进,准备攻取城东20里的林墩。戚继光是一个极具智慧且善于用兵的将领。入城后,戚继光表面上闭口不谈战事,从容的拜客、赴宴,暗地里却布置士兵抓紧时间休息,准备随时出击。

到了半夜,他发出命令,摇响铜铃,把军队迅速集合起来,悄悄地开出城外,准备对林墩进行一次夜袭。不料,向导是个通敌分子,把他们引到一条溪水纵横,泥泞遍地的小道上。等他们逼近林墩,东方已经发白,他们的行动就被倭寇察觉了。倭寇马上进入防御工事,布置防守,并出动部分人马绕到戚家军的背后,两面夹攻。戚家军腹背受敌,处境险恶,一时阵脚大乱,士兵纷纷往后退缩。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戚继光站在路口,镇定自若地发出进攻号令,并手刃退缩的14名部下,以严肃军纪。将士又鼓起百倍的勇气, 奋力往前冲杀。倭寇渐渐支持不住, 四散溃逃。戚家军连克敌人60余营,斩杀倭寇960人,活捉倭寇大小头目13人, 还有1000多名倭寇在溃逃时落水淹死。天明,兴化府城的居民扶老携幼,杀牛备酒,出城十多里,夹道欢迎凯旋而归的戚家军

建祠筑像 荡平倭患

戚继光胜利完成了既定的战略计划,率师返回浙江休整待命。路过福州的时候,当地父老在于山的平远台特地设下了酒宴,为他们庆功、饯行。在欢乐的锣鼓声中,戚继光率领着部下将领,通过了夹道欢迎的人群,踏着山石的小径登上了平远台。

他接过当地长官献上的美酒,一饮而尽,然后拱手作揖,感谢福建百姓对他们的支持和援助。为了纪念戚继光的丰功伟绩,福建人民后来就在于山的平远台建起了一座戚公祠,在祠堂的大厅中塑了一尊戚继光像

1936年,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游览于山,缅怀这位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写了一首《满江红》的词,词中写道:

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
至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

这首词,现在就镌刻在戚公祠的旁边,供游人吟诵。

戚家军返回浙江之后,倭寇收集残兵败卒,又攻占兴化府,占据平海卫(在兴化东南),继续残害福建的老百姓。公元1563年,戚继光再度带领戚家军入闽。第二年,他们在当地军民的密切配合下,彻底剿灭了福建的倭寇。接着,又与另一名抗倭将领俞大猷,协同作战,共同歼灭了广东的倭寇。经过十几年的战斗,东南沿海的倭患,终于被扫除了。

第五节 文武兼资,将帅诗人

戚继光将军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高尚品格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更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的财富。我们真的应该赞叹,赞叹他这么一位将领,赞叹他的那些战法、阵法,让人有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更赞叹他在文学上的高深造诣……总之,他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赞叹!

戎马一生 颇多建树

戚继光在4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可以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或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练兵御边,使蓟门安然。堪称一代爱国名将。他智勇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指挥戚家军“飚发电举,屡摧大寇”,甚至还出现过歼敌上千人,而“戚家军”却无一人阵亡的罕例,被誉为我国“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

他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颇有建树,著有《纪效新书》、《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练兵实纪》等几部兵书,其中,《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我国古代十大兵书中的两部,在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兵家所推崇。

精于巧思 善于创新

戚继光的精于巧思,善于研制新兵器、创新战具,在军事的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为军事兵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在出任参将镇守宁、绍、台三府之时,有鉴于倭寇习惯持倭刀近身肉搏,因此研制出一种以长制短的武器,也就是先前所提及的“狼筅”。他利用浙江遍地随手可得之毛竹,选用节密支坚的大毛竹的上半截,长约一丈五六尺,先将竹头削尖如利刃, 旁边留用九至十一枝小竹叉制成。形状似扫帚的“狼筅”,妙用在于以长制短,既可以抵挡倭寇的短刀,也可以刺敌致命,即使倭寇刀法纯熟,也莫可奈何。因此,戚继光称此兵器为“行伍之藩篱,一军之门户”。

戚继光在平倭时期还发明了一种虎蹲炮。底盘有铁钉,可抓牢地面从而减少后坐力、提高命中率。一炮能打出百发炮弹,是实施高密度、大面积打击的利器。而且该炮体积轻巧、机动力强,对潜进山区的倭寇作战成效显著。

戚继光所创的战车部队在当时也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戚继光镇守北疆蓟镇(今河北迁西县西北)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 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左右。其创建的车骑营中的战车部队,简直就是类似于现在装甲战车部队。

其中车营编官兵3100余名,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每车营有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两门、鸟铳4杆、 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装备1门火炮,临战之时火枪轮番射击可以终日不停;骑营编官兵约2700名,装备有60门虎蹲炮。

戚继光不仅对陆战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海战也十分精通。由于倭寇横行东南沿海,因此戚继光依据海上作战的实际需要, 对明代水师原有的装备做了改良, 建造出适合海战需要的新战船,称为“艟冲”。

这种新式战船较原先的“福船”、“海沧”船体轻、吃水也较浅,无论在浅海或是深海作战,都能来去自如,行驶敏捷。尤其在风小势逆的情况下,更明显优于原先的“福船”和“海沧”。由于倭寇并不善于水战,因此利用这种轻便的战船追击倭寇,具有较强的海上攻击能力。

原先的战船都是在福建制造的,戚继光到了浙江之后,依据海防及节省军费的需要,亲自督造战船,编制戚家军水师,在海上屡屡打败倭寇。

在建造防御攻势上戚继光也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桃渚之战后,戚继光又在桃渚城东西两角设了两座空心敌台,为其后来在北边长城大规模建造敌台积累了经验。戚继光对台州城防的不断整修,也为他在镇守蓟北时全面改造和整治明长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著名学者罗哲文先生称:“现在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天津黄崖关,河北山海关附近的老龙头、角山等处长城的雄姿,均是经戚继光改进之后留下来的。可以说,临海古城土墙堪称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示范和蓝本。”

是将军更是诗人

戚继光是一位爱国将领,是一位军事家,又是一位诗人。戚继光的文学修养很高,诗作在当时便很有名气,被誉为文武兼资的“儒将”。《列朝诗集》评论说:“少保少折节为儒, 通晓经术,携手徒步,人莫知为故将军也。少保绥靖闽浙,功在东南,生平方略,欲自见西北者,十未展一二。故其诗多感激用壮、抑塞偾张之词,君子读而悲其志焉。”

《柳亭诗话》云:“戚少保南塘,武功将略,垂诸史册。而偶为吟咏,亦超放自如,有郑都官、罗江东笔致。”

戚继光的一生还创作了不少诗歌,现存250首左右,著有诗文集《止止堂集》。这些诗作大多与他的军事生涯有关。这就是戚继光把自己的诗歌总名为《横槊稿》的本意。“诗言志”,可以说在戚继光的作品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戚继光在沿海抗倭时期创作的诗歌在50首左右,在台州创作的诗歌也不下30余首。如《登巾山》:“春城东去海氛稀,城畔人行绕翠微。山麓高楼开重镇,辕门晓角起晴晖。九天云气三台近,百里江声一鸟飞。极目苍茫忆明主,吴钩高接斗牛辉。”

为了鼓舞将士们的抗倭士气,他特地创作了一首题为《凯歌》的军歌,配上军乐,并亲自教授:“万人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越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这不是一首简单的军歌,而是一声鼓舞斗志的号角,是凝聚的戚家军军魂。诚如戚继光自己所云:“一唱三和,声震林木,兴逸起舞,上下同情,抵掌待旦,浩然南征。”


微信视频号:清音摆渡 | contact@abcxyz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