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人情味

开卷有益 | 2010-02-16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曾审过一个案子。被审人名叫吴味道,是福建南剑州人,被查出私售棉纱、犯偷税罪。

吴味道被押上堂,苏轼见他身背一个大包袱,贴有封纸上书:"杭州通判苏轼送京师苏侍郎宅"。苏侍郎即苏轼在京城官居侍郎的弟弟苏辙,封纸上没有写明苏辙的具体地址;苏轼时任杭州知州,通判是他10多年前在杭州的任职,且苏轼从未托人带物给他弟弟。很明显,吴味道是在假冒。吴味道听说堂上坐的便是苏轼,惶惶招供:自己是个穷书生,虽苦读诗书,但屡考不中。好不容易今年州试中榜,终于有了进京赴考的机会,却没有路费。乡人怜之,为自己捐了一些银两和棉纱,他一并带上,打算将棉纱带到京城换成银两用。但贩运棉纱是要纳税的,若路上所经地方一一纳税,到京城就不到一半了。于是,惜财之穷书生,想出了受苏轼之托往京师之弟寄物的名义。心想苏氏兄弟名声大,容易蒙混过关。不想一到杭州便被查出,真是罪责难逃,甘愿受罚。

苏轼也是读书人出身,面对这位苦读诗书而冒名省财赴考的穷书生,他没有责罚,而是将棉纱依价折合成银两付给吴味道,还亲笔题写自己的姓名官衔和弟弟苏辙在京师的详细地址,换下包袱上的旧封,以示托送。嘱吴味道抓紧上路赴京赶考,并祝高中。后来,吴味道果然高中,特致信感念苏轼的宽容之恩。

在这个案例中, 苏轼未治穷秀才之罪,其功效不亚于“起死回生”。 试想,苏轼不用说责罚吴味道,只要是因此耽搁一些时日,误了考期,这吴味道可能就永远没有了“高中”的味道。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苏轼的为官之道是充满了人情味的。这不仅是体现在吴味道的故事中,更多的是体现在苏轼一生的累累政绩中,吴味道的故事只是其中小小一例。单说在杭州任上,他全面治理西湖、兴修水利,推广新式农具、减轻农民劳苦,组织防涝抗旱、大力赈灾济民,积极创办官医、真心服务民众等等,处处都体现出他为官之道的人情味。

说到为官之道的人情味,使人想起去年夏天发生在合肥的“西瓜销售点风波”。去年四月,安徽合肥市提出了建设“无摊城市”的目标,以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立意是不错的。合肥有关管理部门便按照"无摊城市"的要求,早早进行了"西瓜销售点"的规划。可偌大一个合肥市,四百四十五万人口,仅确定了78个售瓜点,平均八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销售点。郊区农民西瓜大丰收,进城卖瓜的瓜车被限制进城,进了城也难找到销售点,西瓜卖不出去;市民呢,顶着炎炎夏日,想买个西瓜消暑都成了难事。表面上城市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买瓜难、卖瓜也难”的尴尬,引得农民骂、市民怨,矛盾频频发生。《人民日报》进行披露,引起了合肥市高度重视。有关管理部门很快采取措施整改,因地制宜增设售瓜点,采取相对灵活的方法进行管理,并改善了服务态度,很快赢得了群众的欢迎。

流动摊点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但多一些民本思想,少一些“理想化”的呆板概念,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就会转化为融洽和谐的整体。那种管理者驾车急驰而来、流动商贩如鼠避猫般四散的伤心场面定会杜绝。湖北省荆门城市监察支队对流动擦鞋小贩的管理经验曾在全省推广。城市监察支队的管理人员对擦鞋小贩实行统一登记,并无偿为他们统一配备服装和擦鞋用的小座椅,不收他们的任何管理费用,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统一划片、定点经营。那些从事擦皮鞋经营的基本都属于困难人群,经营所得也极其微薄,不收其税和管理费自在情理之中。但统一配备了服装和工具,适当收点费应该是可以的。荆门城监支队将这些费用全免,只服务不收费,其体恤民情之心明镜可鉴,而那些艰难谋生的擦鞋者,其内心必然也会漾起吴味道之“味”。

苏东坡的人情味,是一种甜甜的和谐之美。这种美,古代能体现,现代应该更能体现;不仅应该在城市管理方面体现,而且应该在一切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中体现。


微信视频号:清音摆渡 | contact@abcxyz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