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知难而退

有声读物 苏轼 | 演播:康震 | 2010-02-13

02:15 蜀洛(朔)党争,多少正事,多少朝代,就是毁在这种徒逞口舌之利的内耗上了。失意了就看破红尘,得意了就管不住嘴巴,人多如此。即便大才如苏轼,也不能幸免。

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是由多种政治力量暂时结合而成,在击逐变法派的同时,内部掀起了具有地方色彩的派别斗争,这就是“蜀洛朔党争”。洛阳人程颐以布衣之士为司马光﹑吕公着汲引至政府,并以崇政殿说书之职担任宋哲宗的老师。对这个十岁的小皇帝,程颐“每以师道自居”,除灌输儒家正统思想,还要小皇帝不近酒色,连司马光等也觉得未免过分。司马光死后,朝臣们藉朝贺大赦的机会,去吊唁司马光。程颐认为不可,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哪能“贺赦才了”就去吊祭!人们不同意这种迂腐之论,而苏轼讥笑说:此是枉死市上叔孙通制订的礼,而不是孔夫子的礼。众人无不哄然。程颐的弟子朱光庭﹑贾易等所谓洛党,借口苏轼在策问中提出效法“仁祖之忠厚”则官吏们偷惰不振,效法“神考之励精”又使官吏们流于苛刻,藉以攻击苏轼诬蔑宋仁宗赵祯不如汉文帝刘恒﹑宋神宗赵顼不如汉宣帝刘询,应予治罪。蜀人吕陶﹑上官均亦即所谓蜀党,不肯坐视苏轼所受排击,上章论列朱光庭借机为程颐泄私忿。无所偏袒的范纯仁也觉得朱光庭的奏章太过分;而侧身于朔党的王岩叟则支持程颐。洛党和蜀党积不相能的结果,苏轼离开了政府,程颐也罢崇政殿说书。两党两败俱伤,以刘挚﹑梁焘等北方人为首的朔党控制了政府,成为司马光保守派的真正继承者。随后,朔党又同吕大防发生矛盾,权势之争,愈演愈烈,而一些投机分子如杨畏之流又交斗其间,政治局面更加混乱,最后经受不起以章慞为首的变法派打击,完全垮台。

17:43处,西湖十景中三潭印月苏堤春晓与苏轼的故事 >>>>>

26:18处,文人审案,文气十足,看似潇洒漂亮,人情味十足 >>>>> 详细介绍

吴味道被押上堂,苏轼见他身背一个大包袱,贴有封纸上书:"杭州通判苏轼送京师苏侍郎宅"。苏侍郎即苏轼在京城官居侍郎的弟弟苏辙,封纸上没有写明苏辙的具体地址;苏轼时任杭州知州,通判是他10多年前在杭州的任职,且苏轼从未托人带物给他弟弟。很明显,吴味道是在假冒。吴味道听说堂上坐的便是苏轼,惶惶招供:自己是个穷书生,虽苦读诗书,但屡考不中。好不容易今年州试中榜,终于有了进京赴考的机会,却没有路费。乡人怜之,为自己捐了一些银两和棉纱,他一并带上,打算将棉纱带到京城换成银两用。但贩运棉纱是要纳税的,若路上所经地方一一纳税,到京城就不到一半了。于是,惜财之穷书生,想出了受苏轼之托往京师之弟寄物的名义。心想苏氏兄弟名声大,容易蒙混过关。不想一到杭州便被查出,真是罪责难逃,甘愿受罚。


微信视频号:清音摆渡 | contact@abcxyz123.com